本页是<醴陵实验小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醴陵实验小学

阅读:134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3 20:25
单位介绍
湖南省醴陵市实验小学定名于1985年,设城区中心街角鲤池6号原南华宫旧址。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清朝、中华民国、解放初期和文化大革命,几经更名,几经沉浮,折射出了学校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情况,也显示了本身顽强的生命力和对醴陵教育事业的贡献。

一、县立女子学堂至培元女子学校(1906~1949)

市实验小学其源头可追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立女学的设立。光绪二十七年(1901),上谕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或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二十九年(1903),颁布学堂章程。三十一年(1905),诏罢科举,立学部,当时规定,学童初入蒙养院及初等小学,不定年限,高等小学修业四年。各地学堂之创设,至此风起云涌。民国版《醴陵县志》记载:“县立女学,创于光绪三十二年,借西山史家老屋为校址,张汉英为校长,学生初仅十余人,渐增至四十余人。三十四年,迁县城南华宫。”南华宫即实验小学现所在地,时为当地一道观。后因战争,女学停办。

辛亥革命后,民国肇建,学制改革。学堂改称学校,小学修业七年。至民国十年(1921),“傅熊湘创醴泉小学于南华宫,由教育厅津贴八百元,劝学所津贴三百元。至十五年毕业前期者师生彬彬以文胜,卒为异党所忌,教员六人被逮,几骈戮焉,学校亦俱作广陵散矣。”

校长傅熊湘(1882~1930),醴陵北乡人,“南社”著名诗人,教育家。曾留学日本弘文学院。1906年与宁调元在上海创办《洞庭波》杂志,与胡适等编辑《兢业旬报》,鼓吹革命,后与柳亚子诸人结“南社”。萍、浏、醴起义失败后回醴陵,先后在渌江中学、萍乡中学、正本女校、长沙明德学堂任教。1910年至苏州与张默君编辑《大汉报》。次年返湘,主编《长沙日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傅常在报刊著文反袁,1913年袁党汤芗铭督湘时被通缉,返醴重在王仙教书。1918年“驱张运动”,傅于《湖南日报》、《天问周刊》撰稿,并参与编写《醴陵兵燹纪略》,声讨张敬尧罪行。1921年返醴,创办醴泉小学,并主编《醴陵旬报》、《通俗报》。后历任湖南省参议员、省长署秘书、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中山图书馆馆长、第三十军参议、沅江县县长、安徽省民政厅秘书、省棉税局局长等职。著有《离骚章义》、《段注说文部首》、《更生日记》、《国学概略》、《文字学大意》、《新闻学讲义》、《琼湖唱和集》、《红薇感旧集》、《醴陵乡土志》和《湘灾记略》。

醴泉小学因战争而停办,傅熊湘五年之功毁于一旦。民国十五年(1926),县政府又于“南华宫开办培元女学,其初专办职业班,后乃改为女子高等小学。”设四个教学班,有教师6名。办学之初只招女生,后男女均招。培元女学直至1949年仍在办学。

二、醴陵县城关镇二小至县渌江小学(1950~1984)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1949年下期至1968年,小学修业年限,仍然实行“四·二”分段式的六年制。此外对小学学制和结构作过几次改革的尝试。1951年10月院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五年,实行一贯制”,简称五年一贯制。1952年,改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1951年,培元女学更名为醴陵县城关镇第二小学,为初级小学,设四个班,有教师数人。历任校长王启泉、李淑媛。1960年并入县邓公塘完全小学,为其初小部。时任校长王启群。1963年从邓公塘小学分出,更名为城关镇渌江完全小学,王鸿钧任校长,试行五年一贯制,学校规模有所扩大,班级达到10个,有教师16人。“文化大革命”十年,醴陵小学高年级学《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低年级以《毛主席语录》为识字课本。小学均唱“毛主席语录歌”,小学生被称为“毛主席的红小兵”,鼓励小学生敢于“造反”,“不当小绵羊”,敢于破“师道尊严”,致使学校纪律松驰,忽视文化学习,教育质量下降。渌江小学也受当时风气影响,校长王鸿钧和教导主任晏轩逸被错打成走资派,校务会班子解散,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是渌江小学停滞的十年。文革结束后,王鸿钧重新担任校长职务.1979年,教育部重新颁布《小学生守则》,1980年邓小平提出“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醴陵据此开展教育活动,渌江小学也恢复正常教学,学校教职员工努力工作,力争把“文革”的损失换回来,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学校设数学教学实验班,由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1981年学校定为地、县属重点小学。1982年全县恢复六年制,但渌江小学仍作为全县五年制试点学校。1983年被评为省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单位,四名学生被评为省“红领巾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均获奖章。学校是省重点体育传统项目单位,1982年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广播操评比优胜单位”奖旗,1982~1984年,学校游泳队员参加省、地、县游泳比赛共获奖牌86块,陈红等队员参加了在桂林举行的全国少年儿童游泳比赛。

学校重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高度重视电化教学,并形成特色,多次获湘潭地区奖励(1983年后归属株洲地区),在各种大会上介绍其开展教学经验,1983年《湖南电教通讯》刊出“我们是怎样开展电化教学”的学校典型事迹材料,教师阳敉平的经验论文《运用电教手段,帮助儿童解词》在《湖南电教》杂志发表。学校教具及学具的制作发明卓有成效,“二进制音响游戏机”获省科技小发明一等奖,1984年,教师柳祥光制作的“小学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具获全国二等奖。学校的五年制教学成效显著,在湘潭地区专题会议上作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题的发言,介绍其教学经验。

从渌江小学成立到实验小学成立,二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由解放初四个班逐渐扩大为13个班,教师也增加至20余名,其中李卉被评为省特级教师,县劳动模范.易南槐被评为省教师。

三、更名后的实验小学(1985年至今)

1984年,醴陵县成为全省批普及小学教育的县市,时任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的李其昌向教育局提出建设一所实验小学借以带动全县小学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设想,得到市局赞同。1985年醴陵县改为县级市,市教育局决定将渌江小学作为全市示范性小学,更名为市实验小学,恢复六年制,拆除南华宫,新建校舍,由李其昌就任校长,直属市教育局,并被列入华中师范大学全国整体教学改革实验点校之一。时任教育局长林凤西题写“探索、创造、勤奋、活泼”的校训,为学校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李其昌校长就此确定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的办学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工作,教好每一个学生,克服“应试”教育思想。在办学目标上力求“四改”,即改变教育结构,克服“应试”思想;改变教育内容,五年制和六年制并行,进行“注提”识字、“提前读写”、“三算”的尝试;改变教育方法,进行“同级复式,分类推进”的教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倡科技创新,教学创新。在教育管理上狠抓“三全”,即“全面”,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教育教学方针、体现办学思想;“全程”,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措施活动要全程进行;“全员”,全体教师都投入到这一教育转变中来,做到“五育并重,全面发展”。通过大力改革,积极进行课题实验研究,以及卓有成效的管理,学校很快扩至24个教学班,教师也增加到36人,并培养出一大批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调赛屡获佳绩,教学质量大步提升,成为醴陵市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1989年李其昌调离学校,由刘铎接任校长,他以一个学者的目光关注教学科研工作,对"注提"实验倾注了大量心血,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注重校风校纪的建设,学校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3年归属城关学区,欧阳文星继任校长,提出“五个”的办学目标:建师资、创服务、出成果、育人才、办示范学校。在管理上推行名师名校、科研兴校、德育兴校“三大战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走出来、请进来”、岗位练兵、“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等具体措施,培养出了像屈芳兰、刘辉、肖小林等一批省内著名的教师。学校还在积极进行各项课题实验研究的同时,作出了发展艺术教育的决定,积极创造条件,重视学生书画培训,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学校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闻名于省,形成了学校办学的艺术特色,青年美术教师王建军执教的美术课多次获省、地、市奖。

1995年8月,城区建新小学并入实验小学,为其分部,设学前班和一年级,由此形成实验小学今日之规模。1998年钟武宜任实验小学校长,在他的管理下,学校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真正形成了“探索、创造、勤奋、活泼”的校风,确定了“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书画特色为龙头,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办学目标上,在巩固既得成果特色的基础上,于“创新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进行了多个课题的实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学校还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优化,新建了科教大楼,对原本陈旧、落后的校舍进行了翻新,危房进行拆除,现在校园焕然一新。学校还增添了大量教学设施设备,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设备。现在学校装备了标准的多媒体教室,拥有一百多台电脑的电脑教室,有全省的学校美术展室,几十万册的图书阅览室和电子图书馆,建立了先进的校园网络,安装了先进的广播系统和教学管理监控系统。

现在的实验小学是全市学生人数多的一所完全小学,有30个教学班,在职教职工73人,离退休教师50多人,在校学生2100多人。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名师荟萃,有全国教师、省特级教师、株洲市劳动模范、株洲市学科带头人和醴陵市级教学能手多人。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工作,教研教改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二十年来,先后参与了“整体结构改革”、“协同教学”、“注?提”实验、“学法指导”、“音像电教”、“愉快教学”等课题实验教学,“整体结构改革”课题实验多次被评为地区先进,1997年全国“注?提”实验调教,我校教师刘辉获第二名,1999年省“注·提”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我校进行,教育部、省厅充分肯定我校在“注·提”教学方面的成绩。“利用音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荣获全国“九五”重点实验课题研究方案三等奖,2000年顺利结题,并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评选二等奖,闻名全国的“开发式——小学美术素质教育模式”从我校起源,并被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自主网络式”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成为株洲市“十五”课题,学校还参与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校本教研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科学课程与科技创新”等省级课题的实验研究。近两年来,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在醴陵处于地位。

学校年年被评为市教育局的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评为株洲市小学数学联赛优胜单位。学校还先后捧回“醴陵市体育运动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株洲市科技活动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小学生导刊》导读基地”、“株洲市文明家长学校”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个又一个金灿灿的奖牌,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成为我市对外开放、对内示范的窗口学校,成为醴陵市的一所学校。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